李晓杨,药物化学2011级硕博连读生,师从徐文方教授,研究方向是基于靶标的抗肿瘤药学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目前已发表国际顶级SCI期刊论文4篇,MEDLINE收录1篇,申请了两个中国专利,已被授权一项。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山东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山东大学研究生优秀奖学金,山东大学优秀研究生,山东大学研究生优秀学术成果奖,山东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先进个人,山东大学优秀共青团员,山东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等荣誉。
本次访谈采用问答形式记录,李晓杨为山东大学第六届“医学类”五四青年科学奖获得者,以下为访谈内容:
记者:请问师姐您本科的时候为什么会选择药学院?为什么会选择药物化学专业?
李晓杨:说实话刚来药学院时是被动选择,我是被调剂到药学专业的。刚开始来到药学院感觉对学的东西也比较陌生,接触之后发现,药学专业学习的专业课面很广,涉及到化学、生物和医学,是一个交叉学科。我本身很喜欢化学和生物,就对这个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科时专业课有药物化学和实验,讲到了一些上市药物的研发历程,我当时觉得很感兴趣,觉得这是一个跟药物研发关联很大的专业。
记者:所以你对药物研发很感兴趣喽?
李晓杨:是啊,我们学习的这个专业,多数人都是会去搞药物研发的。如果能够真正的投入到药物研发的过程中,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我想每个药化专业的研究生都想去真正地做药。
记者:从本科研究生到博士生一路走来,是什么坚定了您走科研之路的决心?
李晓杨:首先肯定是兴趣,读博的过程是很漫长而艰辛的,如果没有兴趣,读下去会很痛苦也很难坚持。然后是我的性格使然,我本身是一个越挫越勇的人,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挫折和困难反而让我更加有动力了。之后就是导师和实验室兄弟姐妹们的鼓励和支持。
记者:那您在科研路上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呢?
李晓杨:最常见的就是反应路线不顺利,某个反应很难进行。然后就是由于实验条件的原因,有些生物活性方面的测试在本实验室内很难进行。克服的方法,对对合成方面来讲,就是查阅文献,寻找不同的方法,不停地尝试,过程很揪心,但是成功了就会很有成就感。
记者:那具体取得了怎样的学术成果啊?
李晓杨:就我曾经的一篇文章是先通过HDAC酶的结构和临床上的药物去设计化合物,之后用酶和特定的肿瘤细胞去筛选化合物,利用所得的构效关系对化合物进行进一步的改造和结构优化。对得到的活性最优的化合物进行更深入的抗肿瘤活性评价,比如说抗增值活性,促凋亡活性,体内抗肿瘤活性等。

记者:师姐在生活中有没有什么兴趣爱好?
李晓杨:我很喜欢运动,像单车和跑步。我周围好多坚持运动的人,可能大家平时压力大,工作忙,运动可以减压,还可以保持健康。
记者:马上就要毕业了,你对未来有什么打算呢?
李晓杨:目前的打算是去美国做博士后,找一个更高的平台继续学习和深造。现在找到了一个位置,跟我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差不多,但是他们要做的更加深入一些。
记者:现在想对这个生活了九年的学校说点什么?
李晓杨:之前是想着赶紧毕业,现在是觉得很舍不得,就是很感谢学校,感谢我的老师,我的朋友。巴不得记得学校的每一处风景。
